“绿色中国”引领2013新机遇

发布时间:2013-03-30      新闻来源:一览林业英才网

   

   绿色中国”引领2013新机

    现在,如果在百度上搜索“绿色中国”一词,相关检索会自动弹出“绿色中国概念股”,并捧红了一大批相关概念股。

  然而,从目前来看,许多“绿色中国”概念股仍停留在概念炒作阶段。“绿色中国”该如何破题,怎样才能变成真金白银? 就目前而言,“绿色中国”的提出仅仅是开了个题,如何才能把十八大报告中的这一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概念所能带来的机遇变成现实的发展,同样需要长期细致而艰苦的努力。

  一般而言,绿色投资具有周期长、资金量大等特点,但在全球“绿色工业革命”的竞争中,无论国家还是企业都在加大绿色投入,在进行科研的同时推进绿色产业。虽然十八大提出了“绿色中国”的蓝图,并由此催生了大量的投资机会,但目前来看仅有涉足生态修复、园林建设、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等环保产业相关上市公司直接受益。因此,投资者要慧眼识珠,从环境建设、植被保护、污水处理、资源再生四条主线进行合理布局,切勿盲目跟风炒作。

  人们说,“绿色中国”既是外表,更是内在。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重要地位,未来我国必将出现一系列与绿色经济相关的新技术、新产业、新商业模式。掘金“绿色中国”,既能为祖国山河披上美丽绿装,更能给自身发展铺设更加美丽的明天。

发展林业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
  实现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道路。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建议》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5个基本要求。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居于战略地位。中央林业工作会议进一步确立了林业的四个地位,即: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明确赋予了林业的四大使命,即: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林业的最新认识成果,深刻揭示了林业将在我国十二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林业在实现生态良好中承担着首要任务,能够有效保护人类生存基础、拓展发展空间。《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以及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生态保护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国生态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森林资源明显增长,森林覆盖率从建国初期的8.6%增加到20.36%,森林蓄积量达到137.21亿立方米。局部生态得到改善,防沙治沙取得突破,物种保护明显加强,林产品供给能力有效提高,为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科学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状况依然十分脆弱,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增长需求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目前,我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人均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森林覆盖率20.36%,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第139?位;森林蓄积量137.21亿立方米,人均10.15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森林资源稀少,给我国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生态问题,制约了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生存发展空间缩减。全国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还有近32万平方公里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十一五期间累计发生强沙尘暴、沙尘暴和扬沙浮尘天气近50次;还有石漠化土地面积12.96万平方公里,并且以年均2%左右的速度扩展。土地沙化和石漠化不仅导致生态恶化,制约区域经济发展,而且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严重吞噬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二是土地质量严重下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1%,每年流失土壤45亿多吨,损毁耕地90多万亩。三是生物多样性面临严峻威胁。全国已有233种脊椎动物濒临灭绝,哺乳动物濒危物种增加到83种,鸟类濒危物种增加到86种,36种野生植物的种群数量仅存1000株以下,而且我国生物物种遗传资源丧失和流失严重,许多药用生物野生资源濒临枯竭。生物多样性作为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资源,作为维护生态平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一旦丧失,将对未来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重大损失。四是淡水资源匮乏。由于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特别是我国天然湿地急剧减少,湖泊水面面积由7.1万平方公里减少到5.2万平方公里,洪泽湖、鄱阳湖、太湖水面面积分别减少了54.2%33.3%14.8%,昔日八百里洞庭已从1940年代末期43万公顷,减少至目前的24万公顷;三江平原自然沼泽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500万公顷减少到目前的156万公顷,沿海地区已丧失湿地200多万公顷,导致蓄水调洪能力下降,净水贮碳功能降低,严重影响淡水资源安全。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生态负债国之一,生态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大的障碍之一,生态产品已成为我国最短缺的产品之一,生态差距已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之一。
  我国林业履行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大职责。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决定着国家生态状况,维护着国土生态安全。森林和湿地是全球最主要的两大生态系统,它们以70%以上的程度参与和影响着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对保持陆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发挥着中枢和杠杆作用。森林还被称为物种基因库,维护了全球陆地90%的生物物种。湿地又被称为淡水资源库,我国湿地维持了全国可利用淡水总量的96%。如果森林和湿地从地球上消失,陆地90%的生物将灭绝,全球9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如果失去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就会遭到彻底破坏,人类就会失去生存空间。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我国人口还将持续增长,脆弱的生态环境承担着越来越大的人口压力,单位土地的人口负荷更趋严重。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要解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减少、湿地萎缩和森林资源不足等重大生态问题,提高我国生态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加快构建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努力扩大生态容量,有效拓展中华民族的生存基础和发展空间。
  (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迫切需要发挥林业维护资源能源和粮食安全功能。《建议》提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以及加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主导地位,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占陆地生物量的90%,森林单位面积生物量是同等面积农田和草原的20100倍。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占到全国陆地植被生态系统总生物量的70%。因此,林业被公认为天然的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复合体,是新世纪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木材、钢材、水泥、塑料并称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四大重要原材料,其中唯独木材是绿色、可再生的。我国是世界木材消费大国,木材及林产品需求一直呈刚性增长,十二五期间,我国年均木材需求将达4.5亿立方米,国内最多能提供3亿立方米,缺口达1.5亿立方米以上。多年形成的依靠进口木材解决国内市场供应的模式,将因一些木材出口国限制出口,面临严峻挑战。同时,据预测,我国经济林产品、林化产品和食用菌等林副产品需求不断增长,到十二五末,缺口达近3000万吨。因此,保障我国木材等资源安全迫切需要林业增强战略资源储备能力,立足国内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及林产品的需求。
  我国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和膳食结构的改善使我国粮油消费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我国人均耕地1.41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稀缺的耕地已成为粮食产量增长的最大制约。林业拥有46亿亩林地,其中有6亿多亩宜林荒山和大量四旁地,发展木本粮油潜力巨大。目前,全国食用植物油60%靠进口,如果种植和改造9000万亩高产油茶林,就可年产茶油450万吨,不仅可使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量减少50%左右,还可节省出1亿亩种植油菜的耕地来种植粮食,这对于优化经济结构,维护国家粮油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另据实地观测,平原农田防护林平均每公顷能保护农田10.80公顷,增产粮食9360公斤。因此,大力发展木本粮油和农田防护林,是立足自给、增强后备粮食储备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形势需要。我国石油资源供应严重不足,森林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物质能源,就其能源当量而言,是仅次于煤、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而且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不与农争地、不与人争粮等优点,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是我国新能源开发的战略需要。我国现有木本油料树种总面积超过400万公顷,可培育能源林1300万公顷,可每年提供生物柴油500多万吨、木质燃料近4亿吨,折合标准煤约2.7亿吨。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最新预测,我国进口原油将从2008年的每天400万桶上升到2013年的每天570万桶,国家能源安全形势严峻,迫切需要将林业生物质能源作为我国新能源开发的重点。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迫切需要充分发挥林业就业增收巨大潜力。《建议》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扩大就业和增加劳动收入,以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国山区占国土总面积的69%,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这些地区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民生问题更为突出。山区如何致富关系到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如何缩小城乡差距问题。我国现有林地面积是耕地面积的2.3倍,其中集体林地25.5亿亩,但单位面积林地的产值比耕地差得多,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林业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社会各种资源有效参与林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解决三农问题最现实的选择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充分挖掘林地潜力,不断提高林地单位产出率,通过积极发展林产品加工业、森林旅游业等,促进农林牧副渔结构合理、协调发展。依托山区丰富的林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可以加快山区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林业的这些作用,已经在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林业跨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产业链条长,涵盖范围广,能对农民就业形成磁吸效应,对农民增收形成倍数效应,利用林业可为农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2008年林业产业就业人数为4500万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37.5%2012年将达到5700万人。据研究,林业及其相关产业每年可以创造120万个就业岗位,约占全国每年新增劳动力的十分之一,按保守推算,到2015年林业就业人口将达6000万人。同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完成林地确权面积21.76亿亩,6779万农户拿到林权证,直接惠及近3亿农民。发展林业是缓解社会就业矛盾、促进增收的最现实、最直接、最可行的一条渠道。拉内需、促就业、保民生需要充分发挥林业就业蓄水池和增收保障作用。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绿色中国”……当这些词汇从党的十八大报告传向四方,振奋的不仅仅是普通民众,更包括了大量相关产业,这些充满含金量的词汇酝酿着无限商机。从“GDP 崇拜”到对绿色经济、绿色发展的呼唤,再到“绿色中国”的提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顶层设计的明晰,为新一年的中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心剂。

  中国未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不仅使生态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相关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中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将发生新一轮革命。

  绿色中国有多美?

  党的十八大报告专门辟出一个章节,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未来勾画出一个天蓝、地绿、水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中国。报告中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这一表述新意十足,内涵丰富。当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宜人的气候成为抢手的生态产品,嗅觉灵敏的资本市场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大好投资机会。

  如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以不断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从全球范围看,节能、循环、低碳正成为新的发展方式,绿色工业革命已然拉开帷幕。对生态文明的追求,既意味着旧模式的终结,也预示了新市场的开启。中国经济将由此获得广阔发展空间,进而为投资提供更多机会。

  根据已经公布的有关规划,“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投资投资近2.4 万亿元,用于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投资约1.5 万亿元优先实施项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开展一批环境基础调查与试点示范。专家们预期,从现在到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政府还会出台更具体的生态文明建设行动方案,相应投资额将继续大幅增长。

  具体而言,绿色投资的领域主要包括生态建设,比如对林业、水利、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治理等方面的投入;环境保护,比如对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的防治;节能减排,比如发展绿色建筑、绿色材料、新能源汽车等。

  虽然,绿色投资周期长、资金量大,但在全球“绿色工业革命”竞争中,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在加大投入。除了政府主导的公共投资,社会资本也会将更多的目光转向和绿色发展有关的产业。根据投资咨询机构的研究分析,自2008 年以来,风险投资和股权直接投资投向清洁技术呈现快速增长。2009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位列全球清洁技术领域投资额第一位。2001 年至2011 年,共有37 家环保企业46 次获得股权融资,其中水处理、固废处理、环保技术咨询及推广,尤其受到投资方的青睐。此外,自2010 年以来,先后有只环保领域产业投资基金成立,资金规模达到158 亿元。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绿色投资的回报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难以用货币单位衡量的。这是因为,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宜人的环境等“生态产品”,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在不同时期都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绿色中国”美了谁?

  “绿色中国”第一次上升到国家层面,不仅显示了政府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决心,在产业的眼中,更代表了某种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因此,业界相信,在国家层面,一定会有后续政策不断出台,由此给相关产业带来业绩增长的良机。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分享到qq空间 qq空间 分享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人人网人人网 豆瓣网 MSN 腾讯微博
技术电话:0755-86153998  销售电话: 客服信箱: